2025年6月21日,四川省红旅促进会、民革绵阳市委会等主办,市老促会红色文旅专委会等承办的“红军长征千佛山战斗与红色文旅发展座谈会”,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校举行。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著名长征史研究专家陈宇作专题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千佛山阻击战特点和亮点、千佛山之战是战斗还是战役、千佛山精神内涵分析三个部分。

DSC_4789-.jpg

(拍摄 岳斌)

陈宇教授说:论述千佛山阻击战的战略定位和历史评价,应把这次作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放在长征历史大框架内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通览长征史以及老帅和老红军的回忆录和文章,找出这次作战行动的突出特点和亮点,才能对其进行中肯到位的经验总结和历史定位。

DSC_4790.JPG

(拍摄 岳斌)

在红军万里长征的宏大画卷中,千佛山阻击战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持久的作战强度与深刻的战略底蕴和历史意义,成为长征史册中的光辉篇章。这场高山阵地坚守战,极大消耗和拖住了敌军主力,阻击持续时间和战线之长、战场规模和歼敌人数之大、战斗之惨烈,在长征史上都较为少见。此役所体现的战略担当、坚韧意志及重大影响,成为我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经典战例

千佛山阻击战是红军长征中少见的大规模阵地防御胜利之战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中的土城青杠坡战斗性质相似。红军在青杠坡战斗中严重失利,才有了放弃原计划北渡长江的战略部署,而改道西进“一渡赤水”。千佛山战则是一次达到了战役目的的胜利战斗,红军围绕千佛山及周边屏障军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鏖战,最终胜利成为4方面军长征路的关键节点,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重要战略牵制在战略奠定了两军大会师基础,开启长征新阶段

千佛山战斗的胜利,彰显党的领导,促进红军团结为党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统一战略思想创造了条件确保了北川河谷广大区域的稳固,保障了通道安全,奠定了前进的基础使红4方面军得以顺利西进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也为随后红军在川康地区的活动和生存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有利条件从而改变了长征的战略格局推动红军向适应更复杂战局的转型。

关于千佛山之战是战斗,还是战役?陈宇教授认为,必须千佛山进行战略和历史基本定位,站在红军长征的战略全局上定战役或战斗一是从军事理论的“战略整合”看战役的统一性,二是基于时间和空间动态的“战役结构”分析,三是从历史承继与学术反思看“正名”的必要性。严格按照军事科学的战争理论,论证此役的作战起止时间、战场范围、各个战斗组成,以及在长征史整体中的占位和战略、战术表述等,重点处理好与强渡嘉陵江、土门战役的关系。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千佛山军事行动的时空结构,可论证为战役,而非短暂战斗。把此役的规模和意义置于红军长征史的宏观背景下重新评估,其持续时间与歼敌规模堪比红军经典战役。

千佛山之战在局部战略中的作用(如牵制数倍敌军、保障主力西进)中央红军的湘江战役具有相似性。学术研究显示,战役的界定往往滞后于历史记录,需基于新证据修正。千佛山地区涉及地方动员和资源补给,形成军民协同的“战役系统”,而战斗很少具备这一特征。以往定义此役为战斗,反映了早期史料受限于局部视角(如聚焦土门等隘口),现代研究应采纳“整体战史学”方法,通过口述史和档案交叉验证,还原千佛山作为战役的完整性。这种正名不仅是学术严谨所需,更能彰显红军在劣势中以战役智慧实现战略转折的典范。

千佛山之战的战争等级定位,争议主要源于军事术语的使用。从新视角看,此役符合战役的本质特征:战略整合的统一性、时空维度的延展性,以及在红军长征史上的承继性。现代学术界应推动“千佛山战役”的正式正名,这不仅是对史实的尊重,更是对红军以少胜多、灵活周旋的战役艺术的致敬。在重写长征叙事时,千佛山战役应作为“战略枢纽战”的经典,载入我军战役史的辉煌一页。

陈宇教授最后对千佛山战役精神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役作为红军在极端环境中浴血奋战的缩影,充分展现坚持吃苦牺牲、求实、团结的长征精神主要内涵一是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二是顽强刚韧的坚持精神,三是灵活克敌制胜的求实精神,四是维护党的领导、坚持依靠群众的团结精神。千佛山战役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长征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DSC_4716 -.jpg

(拍摄 岳斌)

千佛山战役以其辉煌战绩和深远影响,在军事、政治、战略等层面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要铭记先烈的英勇事迹,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如千佛山阻击战纪念碑所镌刻的:“红军血战千佛山,至今未忘过北川”,千佛战役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岳斌)

点赞(3)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新闻网 电子邮件dfhf88@163.com